第1000章 中西(1 / 2)

“说的对啊!番人都能登堂入室上台辩经了,真是荒谬!”当即便有几人附和起来:“那些番人和满清那种蛮夷有什么区别?指不定还不如满清呢,好歹满清那努尔哈赤当年也是大明的龙虎将军,跟咱们泱泱中华也沾得上边。”

“对啊对啊,什么重商主义、什么柯尔什么的,这种西学的东西有什么好学的?我可听说了,红营现在还在招募西番,用他们的拉丁字搞什么‘拼音’,你们说这算是什么事?我泱泱华夏,竟然都要用西番的文字来训民正音了!”

“西番蛮子都是蛮荒之地、蛮夷之邦,有什么可学的?西学不可信!我也听说了,那些什么西学的奇技淫巧,全都是抄了咱们的,是清廷把前明的《永乐大典》给了那些西番蛮夷,他们才搞出那些什么西学来,要不怎么他们一直帮着满清做事?”

“你们这话说得就没道理!”一名年轻的士人当即便反驳道:“拼音这东西,前明就已经有用拉丁字标注南京官话了,《西儒耳目资》可曾听过?红营不过是将前明的东西翻出来改改推广治下而已,尔等此言,当真是孤陋寡闻!”

“还有这《永乐大典》,《永乐大典》是类书又不是丛书,只是把当时能找到的所有书集结在一起,并且按照词条将各部书的内容分解、归类、摘抄下来而已,只编辑不撰写,就算是拿了《永乐大典》,里头只有摘抄的内容,想要看整本还是得去翻原书。”

“再说了,如今红毛蕃还占着舟山群岛不还呢,你自己去浙江看看,看看人家那大船,人家前明之时就能跨海而来了,还需要抄咱们那什么《永乐大典》?”

“前明之时也有不少士林人物说什么‘君子不器’,自以为中华上邦无需西学小技、工匠技艺,认为西儒之书当不看不闻,前明葵心先生对此就有言:古之好学者裹粮负笈,不远数千里往访。今诸贤从绝徼数万里外,赍此图书以传我辈,我辈反忍拒而不纳欤?”

“中华为满清所篡取,由此沉沦数十年,如今红营崛起、北伐大军一路高歌猛进,眼见着将驱虏复汉、光复中华,尔等在我汉家昌隆之时,反生自卑之心,对于外番蛮夷之事一概摒弃之,将一切沉沦之缘故皆推于满清入关之上,一切外番优异之事物皆归于其抄袭我中华之事物。”

“对于外番西学,便有存疑之处,不去细细究查之,一句‘不可信’便尽数将之摒弃,然则何处‘可信’、何处‘不可信’?却又不知分辨、说不明白,归根结底还是逃避之心态,是脱离实事求是之态度而治学!”

“此种行为,仿佛以此就足以掩盖为何我汉家天下为蛮夷所篡,亦或者就能以此证明我汉家中华始终立于世界之极,而不是沉下心去究其根本、采长补短、努力奋进,这与明末那些只知空谈的腐儒有何差别?葵心先生也曾有言:学原不问精粗,总期有济于世;人亦不问中西,总期不违于天!中学有用就用中学,西学有用就学西学,只要于国于民有用,便要拿来使用!”

这士子这番话说的大声而激昂,让二楼的茶客都一时静了下来,有些人则是满脸尴尬和怒火的看向他,李名都忍不住向他投去赞赏的目光,要不是红营在江宁城里持续搞扫黄打非、狠抓治安,这士子这般当面打脸的言论,怕是早就惹来一场斗殴了。

“那位是张珩佩张雍敬,嘉兴的戏本大家……”身旁忽然传来一个声音,李名回头一看,却是陈厚耀不知何时来到身侧,笑呵呵的冲他解释着:“之前听了勿庵先生的那场文会辩经,就上门想要拜师学习天文数算,勿庵先生说让他先考取江宁大学堂,然后才收他为徒,江宁大学堂还在筹备之中,他这段时间应该是在备考吧?没想到也跑来这里凑热闹!”

李名呵呵一笑,这座茶楼离正在筹建的江宁大学堂不远,往日里也会有大量士子文人跑来喝茶聊天,不仅交流备考之事,更多的便是传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