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百四十九、皇宫来了个年轻公主(2 / 4)

、指挥使易千秋与十数人存活,有些反贼甚至还袭击了浔阳王府,火烧府邸,惊吓到了浔阳王。

“欧阳良翰上书亲自告罪,说是自己能力不足,无法阻拦反贼毁佛,有违朕与政事堂诸公期望,请求辞去江州刺史与修文馆学士一职,请朕发落。”

狄夫子微微皱眉,久久沉默。

欧阳戎这封自己站出、磊落接锅的奏折在他意料之外。

但又……情理之中。

狄夫子话题一转,语气关心:

“请问陛下,浔阳王是否受伤?王爷千金之躯,生命安全,乃当务之急。”

龙袍老妇人的意志毫不动摇,冷淡道:

“先谈正事,国老说说,该不该治罪给他欧阳良翰,呵,天枢与大佛倒塌事件之后,下面鸦雀无声,涉事之人都是一片辩解避责之声,朕还愁着抓不着人,都还没找上他,他倒好,自己站出来了。”

她又笑了下:

“朕也不知该笑他胆子大,还是该骂他蠢,国老觉得呢,嗯?如何处置,要不成全了他吧,否则岂不对不起他副肝胆了?”

狄夫子立即说:

“陛下向来秉公,应当派人先去查清,再做发落,避免其中有难言之隐,错怪良臣。”

“好,那就查查良臣,让良臣来查良臣,国老点人去吧。”

狄夫子忽然行一大礼:

“陛下,此举不妥,老臣应当避嫌,欧阳良翰是老臣举荐之人,应该换其它良臣去查,另外,若是欧阳良翰真犯错,老臣也有责任。”

“国老好担当,这时都不忘秉公行事,主动避嫌,国老真是朕之梁柱。”

皇帝这股语气,还有这种氛围,饶是蠢笨之人都能察觉到有些不妙。

但是老人没有后退,甚至上前一步,再度重申态度,动容恳求:

“陛下,不管如何,此事事关浔阳王,老臣恳请陛下接浔阳王回京养伤,毕竟是您的骨肉,绝不能有失啊。”

珠帘后方,龙袍老妇人纹丝不动。

那个身姿纤美的陌生女官正在给她轻轻捶腿,微微低头。

大殿内外一片寂静。

狄夫子原地跪下,重重磕头:

“太宗文皇帝栉风沐雨,亲冒矢石,方才平定天下,传于子孙。先帝将二子托付于陛下,陛下现在却要把天下移交给外姓吗?

“禀陛下,老臣观天下人,依旧还在思念太宗恩德,若立皇嗣,非太宗子孙,陛下与高宗亲骨肉不可啊。”

老妇人沉默下来。

大殿内气氛凝重。

胖乎乎老者恳请意切,以致哭泣不止。

安静了好一会儿。

龙袍老妇人似是轻笑了下,抬手打断面前女官捶腿的动作,示意她去掀开珠帘。

梅花状女官低埋脑袋,怯怯起身,掀开珠帘。

展露出了帘后情景。

狄夫子察觉到后,愣了下。

抬头迅速看了眼,视线没在龙袍老妇人与陌生女官身上多停留,一头苍发立即磕地:

“陛下三思。”

“三思什么?哦,你是说接离闲回来吗?”

“对!事关皇嗣,兹事体大……”

狄夫子说到一半,话语蓦然顿住。

因为他余光瞧见龙袍老妇人朝屏风后方摆摆手。

屏风后方,走出了两人。

还有其他人在?

狄夫子心中一惊,因为伏地磕头的动作,没有第一时间看清楚屏风后方来人的面容,只有余光看见二人脚踩的长靴。

龙袍老妇人随口说:

“国老不看看他是谁?”

狄夫子抬起头,脸色诧异的顺着女帝手指的方向看去。

只见一位中年与一位青年一前一后走出屏风,垂手站立殿上。